第六届挑战杯-摘要.doc

DOC26.5 KB

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堆肥处理方式(包括人工翻堆、菌种-翻堆、静态连续通气和间歇通气)于广州市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与稻草,探讨了堆肥过程中17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其中包括16种被美国国家环保局列为“优控污染物”的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分布模式,并评估了这些方法对PAHs降解的效果。结果显示,堆肥产物中PAHs的总含量(ZPAHs)在2.070~28.437 mg/kg之间变化,其中菌种-翻堆处理的ZPAHs最高(28.435 mg/kg),而间隙通气处理的最低(2.070 mg/kg)。所有处理方式下的堆肥产物中,大部分PAHs化合物的含量低于0.20 mg/kg,且强致癌物质——苯并(a)芘的含量均低于我国农用污泥控制标准(3.0 mg/kg),表明适当的堆肥处理可有效降低污泥中PAHs的含量。此外,堆肥前后的PAHs降解率在6.55%~93.20%之间,平均降解率为65.00%,大多数化合物的降解率超过80%,特别是致癌性PAHs的降解率超过87%,说明通气堆肥,尤其是间歇通气堆肥对于PAHs的降解效果最为显著。综上所述,通过优化堆肥处理条件,利用微生物群落的作用能有效减少城市污泥中的PAHs含量,为安全处置城市污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要点

  1. 研究了城市污泥与堆肥的PAHs含量与降解情况

  2. 不同堆肥方式对PAHs的降解效果不同,通气堆肥效果最佳

  3. 污泥堆肥产物中强致癌化合物苯并(a)芘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

  4. 堆肥前后的PAHs降解率在6.55%~93.20%之间,大部分PAHs化合物的降解率在80%以上

  5. 通过适当堆肥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污泥中的PAHs含量

城市污泥堆肥处理中PAHs的降解研究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一项关于城市污泥与堆肥的研究,通过对四种不同的堆肥方式进行比较,探究了不同方式下堆肥产物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的含量分布模式以及降解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方式下的堆肥产物中PAHs总含量有所不同,而通气堆肥尤其是间歇通气堆肥对污泥中PAHs的降解效果最好。此外,研究还发现污泥堆肥产物中强致癌化合物——苯并(a)芘含量均低于我国农用污泥控制标准,并且绝大部分PAHs化合物的降解率在80%以上。最后,该研究提出了利用固有的微生物群落对污泥与稻草进行适当的堆肥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其PAHs含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