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doc

DOC11.5 KB

本文针对新疆流浪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流浪儿童成因及流浪方式选择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流浪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标签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文中发现流浪现象与地区交通发展、宗教文化保持程度密切相关,并指出了流浪儿童群体的特征及社会危害。最后,从政策制度、机制安排、人员培训和社会力量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旨在改善新疆流浪儿童的生活境遇并减少流浪现象。该研究成果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体现了作者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要点

  1. 新疆流浪儿童数量增加10倍,达10万人,占全国流浪儿童总数近10%。

  2. 流浪儿童以扒窃为主要生存手段,主要分布在一线及二线城市。

  3. 新疆流浪儿童问题受污名化影响严重,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4. 地区交通发展和宗教文化背景对流浪儿童出走有决定性作用。

  5. 对策研究包括政策制度、机制安排、人员培训和社会力量四个方面。

新疆流浪儿童成因及对策研究

这一章节是一篇关于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该文指出,新疆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性问题,而且中国流浪儿童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文章从新疆流浪儿童出走与流浪方式选择的成因分别展开研究,并得出了新疆流浪儿童特有的成因。此外,文中还提出了针对新疆流浪儿童问题的对策研究,包括政策制度、机制安排、人员培训和社会力量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