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点
-
基层政府官员具有委托——代理理论上的违约可能
-
权力垄断是违约的主要原因
-
制度约束不完全导致违约行为的发生
-
需要构建更完善的契约框架来限制权力垄断
-
建立公开性选拔的官员招聘制度和更具考核可行性的官员贡献—―绩效――报酬(晋升)核算制度可以减少违约冲动
国家代理人违约的制度根源及解决方案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国家代理人违约的制度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分析,文章指出基层政府官员作为国家代理人存在违背委托人意愿而追求个人目标的潜在可能性,但需要满足违约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才能转化为现实行为。因此,文章提出应从制度约束方面构建更具监督考核可行性的契约框架来减少官员的违约冲动。同时,文章强调了官员手中的权力垄断以及缺乏有效事前制约和事后惩治机制的问题,这也是导致违约行为产生的根源之一。最后,文章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约束,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探究官员寻租行为的根源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权力垄断的起源和影响。通过国家契约论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和权力垄断的关系。同时,当前我国官员的权力垄断范围较广,且相互间界限模糊,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权力监管和制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权力垄断下官员违约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权力垄断官员在制度约束不完全下的违约可能性。其中提到了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文章还指出,掌握一定范围垄断决策权的官员是一定范围内稀缺决策权资源的垄断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具有一定强制力量作为后盾。此外,官员也具有经济人的基本特征,如有限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即道德风险)。最后,文章提到官员也可能出于个人目标而隐瞒信息或显示非真实信息,从而导致违约的可能性增加。
官员违约背后的制度约束与激励机制分析
这一章节讨论了官员为何会将违约的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真实行动的问题。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制度约束不完全导致的不同努力激励机制和经济绩效的存在,使得官员对自身行为的成本收益预期有所偏离。这种偏离表现在预期物质收益过高、违约行为的被揭发和被惩罚的几率过小、预期政治仕途收益过高等方面。因此,为了减少官员的违约冲动,需要加强制度约束设计和监督考核可行性。
制度约束的建议
这一章节讨论了国家代理人的违约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权力垄断范围过大、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了国家代理人的违约冲动。为了减少这种现象,需要采取制度约束措施,如限制权力垄断范围、明确官员职能范围和权限、建立公开性选拔的官员招聘制度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发挥人大代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国家代理人的违约冲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