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doc

DOC45.5 KB

本文深入探讨了“经济人”假设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改革的深远影响。从亚当·斯密提出的最初观点,到后来的理性经济人、有限理性经济人,再到考虑到机会主义动机的经济人,该假设经历了逐步完善和修正,逐渐与现实世界的人性特点靠拢。文章指出,这一理论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也为理解现代社会经济行为提供了重要视角。特别是在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背景下,正确理解和应用“经济人”假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传统计划经济失败的分析,文章揭示了未能有效利用“经济人”假设作为政策制定基础的后果。此外,文中还探讨了“经济人”假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构中的应用,强调了认识到市场主体本质上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性。文章最后呼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经济人”的理论,结合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要点

  1.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 “经济人”假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的失败,认清现实的弊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 “经济人”假设在中国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也是“经济人”,应当承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

  5. “经济人”假设不是否定社会主义,而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人"假设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关系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经济人”假设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和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改革中的重要性。该假设是指驱使从事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要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假设,是构造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石。该假设经历了创立时期、发展时期、批判时期和重建时期等四个阶段,其中斯密的《国富论》是该假设的经典之作。该假设对中国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的失败,看清现实的弊端,并以它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人"的演变与发展:从斯密到新古典经济学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经济人”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其被批评的原因。最初由斯密提出,但被批评为泯灭了人类的情感。后来穆勒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经过其他经济学家的发展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经济人”只是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行为中的一种抽象,而不是人的全部性格特征。然而,由于过于理想化,该假设仍然受到批评。最后,该章节指出,尽管如此,经济学家还是对该假设进行了修改。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改革的意义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应用范围的扩大。最初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但后来被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修正,使其更加符合现实。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入了“有限理性经济人”的概念,即将人的信息和计算能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选择。此外,还加入了机会主义动机的概念,即人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采取欺骗行为,因此需要建立制度来约束其行为。最后,该假设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扩大,不再局限于私营经济领域,而是可以应用于政治领域和人类的所有行为中。这一假设的发展历程表明,它越来越接近现实,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经济人"假设与中国改革的联系

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经济人”假设与中国改革的联系。首先,作者指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失败源于对国家完全理性的错误假设,即国家具有无限理性,能够掌握所有信息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从微观角度看,传统计划经济的失败根源在于激励无效,因为人们被看作大公无私的圣人,没有物质利益追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最后,作者认为正确运用“经济人”假设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至关重要。

重建经济秩序的良方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混乱现象,并提出了“经济人”假设作为解决之道的观点。传统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将混乱现象归咎于“经济人”追逐私人利益的行为,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彻底贯彻执行“经济人”假设。真正的“经济人”不仅关注自身的物质利益,也注重信用、名誉、道德等方面的效用,以此来实现长期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因此,“经济人”不仅可以避免欺骗和制假等行为,还可以通过遵守游戏规则来促进经济秩序的规范化。总之,“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约束力,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