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doc

DOC157 KB

在1998年至2000年间,通过对广西龙眼产区的系统病害调查,共发现了14种病原真菌,其中6种是新识别的能够侵染龙眼的真菌。这些新发现的病原真菌包括Marssonina dimocarpi、Nimbya sp.、Alternaria alternata、Phyllosticta dimocarpi、Bartalinia bischofiae以及Fusarium oxysporumSchlecht。Marssonina dimocarpirpi和Phyllosticta dimocarpi被确定为新种,而Bartalinia bischofiae则被视为国内新记录种。这些发现揭示了随着龙眼种植面积扩大,病害发生的上升趋势,并强调了对未知病害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详细的病原菌描述及其症状分析,为龙眼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要点

  1. 研究发现16种新的龙眼病原真菌

  2. 包括龙眼盘二孢菌、假链格孢菌、细链格孢菌、龙眼叶点霉菌、龙眼顶多毛孢菌、尖孢镰刀菌等

  3. 这些病原真菌可以侵染龙眼并导致各种不同的疾病

  4. 对广西各地的龙眼进行了系统性的病害调查

  5. 发现了这些新的真菌病害,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龙眼病害的新发现

这一章节介绍了关于龙眼病害的研究成果。作者王琪在1998-2000年期间,在广西进行了龙眼病害的调查,并发现了14种病原真菌,其中有6种是新发现的能够侵染龙眼的真菌。文章还详细描述了两种新种——Marssonina dimocarpi和Phyllosticta dimocarpi,并且在国内首次记录了一种新的病原真菌——Bartalinia bischofiae Nag Raj。这篇文章对于了解龙眼病害及其病原真菌的种类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西龙眼主产区14种真菌病害调查与鉴定

这一章节介绍了作者对于广西龙眼主产区的病害调查的结果,发现了14种真菌病害,其中6种是新病原真菌。具体介绍了一种名为龙眼盘二胞菌的病害,它的症状是在叶片中部或叶脉两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并且常常几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大斑。病部密生小黑粒,即病原菌的子实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褐色至黑色,生于叶的下表皮,散生,初埋生,后突破寄主表皮外露。最后,作者还对该病进行了讨论和标注。

假链格孢菌的症状和特征分析

这一章节介绍了龙眼假链格孢菌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该病害表现为叶面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并且在叶背面会有黄褐色绒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子实体。病原菌分为分生孢子梗和产孢细胞两种形态,其中分生孢子具有喙或无喙,形状多样,大小也有所不同。此外,文中还提到了Nimbya属病菌的基本特点以及该菌对龙眼的新记录寄主身份。最后,文中给出了该病害的发生时间和分布区域。

两种龙眼叶部病原菌及其特征分析

这一章节介绍了两种龙眼叶部的病原菌及其特征,分别是龙眼叶部黑斑病菌和龙眼叶点霉菌。其中,龙眼叶部黑斑病菌的症状是在叶片中央或叶脉处产生圆形至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叶背病部生黄褐色绒状物;而龙眼叶点霉菌则主要为害成熟和衰老的叶片,叶斑发生于叶边缘或叶尖,不规则形,初褐色,后病斑处为呈灰白色,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这两种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也被详细描述,并且对于它们的分类也进行了讨论。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这些病原菌的危害情况以及它们在中国的一些分布情况。

龙眼叶部病害及其病原菌研究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龙眼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病理表现和形态特征。其中包括了龙眼顶多毛孢菌、尖孢镰刀菌、龙眼盘二孢菌、龙眼叶点霉、龙眼链格孢和龙眼镰刀菌等。这些病原菌会引起龙眼叶片上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病斑,并对龙眼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农民来说,了解这些病原菌的特点和防治方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