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大豆引种与周年播种可能性试验研究2006.4.9..doc

DOC195 KB

本文通过对菜用大豆引种与周年播种可能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播种期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许多菜用大豆品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2~4月播种可以正常生长,但多数参试品种来自北方,表现出难以适应夏秋季节播种的问题,即便是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植,其产量也低于春播。5月份种植的菜用大豆表现出明显的耐热性、耐湿性和耐弱光性差,植株矮小、籽粒多、虫害重、产量低且口感差。此外,适应夏秋季播种的菜用大豆品种十分缺乏,这提示着需要加快研发耐热、长生育期的菜用大豆品种,并加大对不同季节播种的选育工作。 从长江流域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播种情况看,建议在2~4月间主要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南部等地播种,以满足淡季长江流域的需求并出口至日本、美国等地。同时也指出,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应适时调整试验布局,例如在华南地区单独设立试验区,开展春、夏、秋三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促进菜用大豆品种的优化和多样化。 总体而言,研究强调了开发适应不同季节的菜用大豆品种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种植策略和试验调整方案,旨在提升菜用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菜用大豆产业的发展。

关键要点

  1. 研究了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需加强引种、育种及推广力度。

  2. 利用国家菜用大豆区域试验平台,评价了适合广东省栽培的菜用大豆品种。

  3. 进行了菜用大豆露地连续播种试验,观察不同播期对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4. 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难以适应夏秋季节播种,仅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植产量较低。

  5. 探索了在广东均衡上市的可能性,并优化了周年种植制度。

菜用大豆引种与周年播种可能性研究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菜用大豆引种与周年播种可能性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品种难以适合夏秋季节播种,只有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植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作者强调了适应耐热长生育期的菜用大豆品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细分区试布局的建议。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菜用大豆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它对土壤环境的改良作用。最后,作者呼吁加大菜用大豆的引种、育种和推广力度,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发展菜用大豆生产。

大豆引种及周年播种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两个试验的设计和方法,分别是周年播种可能性试验和引种试验。其中,周年播种可能性试验采用了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并进行了三次重复,测试了多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而引种试验则是在华南农业大学的旱地作物试验田进行的,同样采用了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并对多个参试品种进行了测量。这些试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了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管理系统和Excel等统计软件。

菜用大豆不同播种时期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分析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不同播种时间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列举了多个品种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播种时间对菜用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一些品种的耐寒性和耐热性等特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种植菜用大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寒潮、病毒病、虫害等,以及光周期对选用的试验材料的影响。最后,文章呼吁选育光周期不敏感的菜用大豆品种或适宜不同播种时期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以更好地利用广东地区的水热资源和市场优势。

菜用大豆夏播产量与农艺性状比较研究

这一章节介绍了菜用大豆夏播产量和农艺性状的表现。通过对比不同品种的单株平均产量和增产幅度,可以发现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同时,也指出了某些品种在夏播时产量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适应不同季节播种的菜用大豆品种的需求。最后,还提到了不同播种期试验的结果以及解决淡季需求的方法。